蘑菇小镇的现代化传奇——“联中1号”双胞蘑菇
引领食用菌产业厚植绿色高质量发展




上海金山有个颇具神奇色彩的“蘑菇小镇”,这里藏着上海最大的双孢蘑菇现代化智能种植基地——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。这里没有传统的菇棚、奇怪的气味,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化工厂设备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田园。驱车前往,您远远就能看到趣意盎然的蘑菇学院。门口的荷兰风车、“白胖蘑菇”每天都目送“菜篮子”工程车满载着新鲜、绿色的双孢蘑菇走入商超市场,走上广大市民的餐桌。
联中合作社作为上海地区栽培规模最大、设施最先进的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基地,拥有世界最先进的“三次发酵”隧道,能够实现周期单产每平方米35公斤,全年持续循环生产10-11个周期,55间菇房年产量可达1.3万吨,是传统菇棚的30倍,占全市双孢蘑菇生产总量95%的辉煌业绩。但是,回溯2010年成立之初,72.5亩土地,72个毛竹大棚,劳动强度太大、生产环境恶劣、产量质量波动也曾深深困扰着合作社负责人“蘑菇大王”陈林根。“蘑菇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,10-18度的温度之间才可以生长,每年只有春秋两季可以种植。产量少不说,而且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,无法进大型商场。”陈林根深知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才是传统农业的唯一出路。因此他时刻关注国内外食用菌产业发展动态,多次赴欧洲学习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,创办蚂蚁蘑菇学院培养新时代职业农民……经过十多年的一次次改革、创新、发展,联中合作社也成长为长三角地区食用菌产业的领军企业,跻身全国蘑菇种植合作社头部行列。
产量产值从来不是联中合作社的唯一追求,作为一家2016年就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的地区龙头企业,“联中”一直在探索绿色发展与循环经济的道路。他们“盯”上了双孢蘑菇种植原材料——稻麦秸秆和鸡粪,技术人员们与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结对科研,反复进行比对、发酵实验,找出最佳配比,成功构建了“稻麦秸秆-蘑菇-有机肥”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生产模式。现在,联中每年能够消耗6万吨稻麦秸秆和4万吨畜禽粪便,可将蘑菇种植下脚料转化为10万吨有机肥进行还田,不但有效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,更探索出一条生态绿色农业发展的新途径。
现代化种菇辐射带动了地区农户增收致富。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,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,打造“党支部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党建模式,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,引领周边食用菌合作社、基地探索“三五牌”致富模式,并通过统一供料、统一管理、统一技术、统一品牌、统一销售的模式为周边菇农提供全方位服务,带动“蘑菇小镇”健康发展、共同富裕。
为了拓展品牌附加值,创造财富惠及四乡百姓,联中积极提升品质、推广品牌,获得了第21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,2022年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,同年还作为推进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范例入选上海“最美绿色食品企业”名单。合作社已被评为上海市市级食用菌标准园、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、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、上海双孢蘑菇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等区域示范点。陈林根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。
未来,联中将以"蘑菇小镇"的建设为切入点,积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复兴。努力实现农村一、二、三产业的融合,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,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多样化的需求。致力于发挥最美的绿色食品企业示范引领作用,打响“联中1号”品牌,推动双孢蘑菇产业向生态、循环、优质、高效、安全的方向发展。
分享到微信
×用微信“扫一扫”,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,
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。